作者:中央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
对一位艺术家的认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可以说是不断演进、不断探询的过程。艺术家在不断地演进发展,而认识本身也是不断在演进、追问和发现,尤其是要对一位艺术家撰写评论,解读其作品,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更具体更有意思了,这成为了我一点点一步步走进这位艺术家艺术生活与创造的一段心理历程。
我开始看到李学峰的油画作品,是他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的《吉祥蒙古》系列,这组作品是在具象与抽象、平面与三维、洋法与民间等之间游动,而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文化气息,平面、抽象、民风的游离感和神秘性,又有来自艺术家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探索精神和茫然感。这种内心深处的东西,不知与他出生于内蒙古这样一个有着深远的英雄历史、广袤草原,及对生存挑战和渴求的神秘生命力有关系吗?
后来,我又看到了他的另一组的一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应该是与他现在生活工作游历在大连、旅顺及海滨有关的。粗狂,甚至是无所顾忌的笔触与色彩,将他日常周遭所见所感的城市、大海、渔船、天空、乌云等等狂放的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既有对现实生存环境及心理的直抒,也有与他对色彩、笔触、造型、个性语言等油画本体问题的追求与思考,当然,来自内心深处的依然是那股原野上的力量和一种神秘的不安。
再后来,我看到了他《物语》的一系列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学习研究过的他,对材料,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纸材料有特殊的情结和敏感,这种情结和敏感多少与他对自然及文化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有关,万物、泥土、物质、大地、生成、演化、造物……,世界、大自然、文化、包括人类,就是这样被“生成”了。在他的《物语》这批作品中,一种孕育、生成、演化的过程呈现为生命和艺术的意趣和浓浓的神秘,甚至有某种“图腾”和仪式的意味。
李学峰这三组作品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有一种内在的东西紧紧抓住我,那就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本能性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可以与他的生存思考有关,也可能是他对艺术本质及语言的探索有关,也可能呈现为他对文明世界和文化历史关怀的内在紧张。李学峰是一位不断在思考、探索、创造、发展的艺术家,我的解读也可能是片面的、自我的,甚至是自在的。我一直认为,艺术家是一种创造,评论家的工作也是一种创作和创造,大家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而自在的艺术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