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浓时 ——读叶向明的作品有感
2021-06-14

吴洪亮

 

如果以一个字来概括叶向明油画的精神依归,那一定是“情”。这“情”在他的笔下化为最动人的爱恋和欲望,成为其作品的一贯主题。从哲学上讲,这种情感和欲望更接近于狄俄尼索斯式的“酒神精神”,而非以理性著称的“日神精神”。这和叶向明接受的“正经八百”的学院教育显然是不同的气质。事实上,以这种非理性情感为依归,恰恰是叶向明对前期自我的一种突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逃离一种精神试图取代或压制另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产生的痛苦状态。”或许可以借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释这种转变,叶向明试图在精神上从“超我”回归“本我”。在这条路上,人性中最原始和珍贵的欲和爱成为他艺术的出口。

       叶向明艺术历程的最明显趋势,就是从学院写实转向了抽象绘画,但是他的作品面貌又非西方典型的抽象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里,依然能够找到各种概括提炼后的形象。有人说这近于西方的表现主义,我却更愿意用富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意象”一词来概括——以象写意,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事实上,“写意”正是叶向明近些年一直在思考和建立的体系。就在去年巴塞尔中国屋举办展览期间,他也得到瑞士相关人士的建议,用“写意主义”代替“抽象表现主义”去定义自己的作品。从叶向明的大量作品中,我们能够提炼出他最偏爱的意象符号——天使、女性、裸体、鸽子,最常呈现的亲密关系则是亲吻和相拥。他用密集的短线勾勒出物象的轮廓,以蓝色、玫瑰红等富于象征性的色彩进行填充,构造出笔笔相连、川流不息的饱满画面。很多作品几乎不留空隙,凝练的形象仿佛要“融化”在线色构造的平面之中。在他的作品前久站,仿佛能够听到画中炽烈的情感召唤,产生要陷入其中的幻觉。如果要找一个字来形容叶向明的作品,那大概就是“浓”——浓浓的情,浓郁的爱,浓烈的欲。

       在叶向明的众多作品中,“蓝调系列”无疑是他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创作。“蓝调”即是英文里的“Blues”,是西方的经典音乐类型之一。正像和其关联的色彩一样,“蓝调”总能给人以高贵又忧伤的感觉。在抽象绘画的领域里,音乐往往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无论是康定斯基还是蒙德里安无不从中获得巨大启发,蒙德里安晚年的代表作《百老汇爵士乐》就是最为经典的例子。世界上的优秀画家,大都对色彩的感觉十分敏锐。而在所有色彩中,蓝色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又极为丰富。正如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所比喻:“浅蓝色是一把长笛,蓝色犹如一把大提琴,深蓝色好似倍大提琴,最深的蓝色可谓是一架教堂里的风琴。”叶向明的“蓝调系列”就是围绕蓝色持续多年的系列创作。这一尝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但两者不同的是,毕加索的作品是一种深沉的压抑和苦闷,叶向明的“蓝调”则是一种雅致的哀伤。

      “蓝调系列”以靛蓝和玫瑰红为主色调,给人以忧伤而迷幻的感觉。画家在近于抽象的画面中营造出不同的场景,《蓝调系列NO.79》中似乎是一片茂密的椰林,《蓝调系列NO.81》给人以置身花丛之感,《蓝调系列NO.84》则仿佛是无尽的汪洋大海......在这些不断流变的场景里,熟悉的意象符号反复出现——相拥的人体,天真无邪的天使以及无处不在的女性面孔。场景与符号的多样组合赋予作品不同的阐释导向,但不变的是忧郁的基调和一些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女性的眼角总能看到一个水滴状的形式,我想这是画家让女子留下的眼泪。为何这女子总要流泪?或许是因爱得最深也伤得最痛,或许是看透了短暂的欢娱之后注定是永久的苦恋。无论是情女之悲,还是圣母之泪,归根结底都是画家对于人间苦短的悲悯和怜见。

      “梦之旅系列”延续了蓝色和玫瑰红为主色的基调,但是画面更具光感,色彩也更鲜亮,加上黄、绿等颜色的辅助,作品呈现出更为活跃的气氛。与“蓝调系列”一以贯之的忧伤不同,“梦之旅”更像是在多幅作品中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梦之旅系列NO.49》中女性微扬的头颅和两侧精致的翅膀,彰显出一种骄傲优雅的气质,这是爱恋初期的感觉。《梦之旅系列NO.100》的色彩偏于灰调,在错综连绵的线条中隐现的女性意象,已与相拥的胳臂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平静而深情的爱恋。《梦之旅系列NO.206》的画面则更加热烈,川流不息的构图、明亮鲜艳的色彩,再加上随处可察的多种形象,仿佛一段爱情经历了青涩、深情终于到达了最为炽烈的阶段,在疯狂的欢娱中完全盛放。这种爱的放纵在“游园惊梦系列”里更为突出。这一系列可以看作“梦之旅”的延续和扩展。以《游园惊梦系列NO.20》为例,其中的形象更易识别,亲昵的女子、相拥的裸体在玫瑰色的背景中流露出浓浓的爱意,鸽子的出现更增添了美好的祝愿。在复杂的形象交错中,似乎还能看到希腊陶瓶、印度古塔的形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印度寺庙中古老的两性雕塑和西方神话里最唯美的伊甸园。这些错综的形象和唯美的画面,让人想起波提切利的《春》、鲁本斯《爱的花园》以及华托的《舟发西苔岛》。其实,“游园惊梦”本就是《牡丹亭》里最为奇幻深情的一折,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叶向明是借着汤显祖的名目在他的作品里再现了一场浓烈到极致的爱和欲。

       如果说“蓝调”和“梦之旅”在题材和情感上更富西方情调,那么“吉祥中国系列”则是叶向明将民族元素与世界艺术语汇相融合的一次尝试。作品在内容上完全来自于中国传统,特别是民间传统题材,内容包括最为吉庆的祥龙、凤凰、荷花等。但是这些形象的使用并非简单的嫁接移植,正如作者所言,他“是把抽象的符号、抽象图腾进行二次加工,形成一个从抽象到抽象的过程”。在保留以往用线、色彩风格的同时,这一系列作品在勾勒上更显棱角,与其他作品中的圆融风格略有不同,更能凸显羽毛、花瓣的形式特点。然而,虽然对象从人变为禽鸟、花卉,但叶向明并没有改变自己表现“爱”的内核。在《吉祥中国之凤凰》中,凤与鹤的呼应互动呈现出禽鸟之间的另一种和谐美好,不禁让人想起司马相如的名句:“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爱情,真正吉祥美满的想象。

       以叶向明的作品为核心,可以做很多不同方向的发散性的联系,比如感觉上的音乐性、抒情性,风格上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形象上的西方神话意象、中国民间传统、印度宗教元素,等等。这些发散联系看似庞杂,却在叶向明的作品中达到了圆融的契合,反映出的恰恰是他在创作思想上的包容性和艺术语汇上的国际性。正如他自己所言:“艺术家要有语言的自觉性,不管是西方主义、中国主义,我必须要建立一种国际语言的模式,建立一种个人的风格语言,......我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家区别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标杆。”

       在近来透露的想法中,叶向明希望在创作中剔除多余的元素和思考,寻找更加单纯、极简的形式,去探讨人类、宇宙中更终极的问题。从学院的传统写实,到写意风格的建立,再到宏大命题的思考,我们发现叶向明的艺术和生命广度都在不断扩展,这对于艺术家而言实在难能可贵。未来可期,他的艺术必有更多的可能!

 

                                                                                     (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