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3日《杨松林油画风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随后召开了研讨会。在京著名美术评论家、艺术家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杨松林的油画艺术以及在教育、研究、美术事业诸方面的成就给予了诚挚而热情的评价。现将会议的发言摘要如下。
·韦其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杨松林的小油画之精彩我不用多说了。我着重对几张大画谈点感想。我以为那些大画(180×180cm)是他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是“再现为体,表现为用;具象为体,抽象为用”,这几个方面结合得非常之好。既有写实所要求的真实感,又有抽象主义所表现的,也就是现代绘画所要求的平面感;既有再现的空间感,又有很强的构成因素在里面。从小画到大画这种来自原形的蜕变是一种超越。最浅近的例子是一般画海都用水平笔触,而他在大画上却用了上下垂直的笔触,从再现变成了一种构成并使之鲜活起来,这是一种超越。
·邵大箴(《美术讲究》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韦先生讲的杨松林的画在具象与抽象、再现与表现之间作出的成绩,这可看做是一种规律。从艺术史上看,特别是20世纪的绘画史,凡取得成就的,能在历史上站得住的,真正有成就的大师就在这两者之间,即绘画的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两种因素之间求得有机融合的。松林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并取得明显的进展。我长期与他接触,他善思考艺术问题、反复探究艺术风格、流派、思潮,对当代艺术有自己的主见。从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主张。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松林先生曾提出一个很好的观点,即绘画画到一定阶段就是画修养、画文化。他把油画本身就提升到文化与修养的高度来认识。他的小画境界都很大,尤其印成画册后看不出是小尺寸的作品。他选取不同的角度表现山、海,实际上已经开始主观处理,他是带着一种主观态度去画写生的。他在油画写生中渗入了他的情感,在结构中酝酿了更强的表现因素,张晓凌称他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詹建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松林的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画出的,让我惊讶的是他画的这么多,400多幅!这个数字让我很敬佩。因为艺术质量的提升必须是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这些年他的艺术在提升,他的主观境界、个人对自然的感受、他的胸怀、他的艺术精神品格,这些都是在他与自然的交融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提升。杨松林的实践反映了整个中国美术界的状况。从他的艺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代人,凡在艺术上有成就者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著名艺术评论家)
我特别感动或特别突出的感受是:杨松林的风景中,特别是画山与海所体现的那种大度、那种人文气度,这是特别值得珍视的。他的作品在精神气度上已经具备了其他国家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特有的风貌。他把好多细节都省略了,更加重视平面、构成和画面切割,虽然平面化了但气度并没有散。并没有因加进了某种抽象的、平面的一种处理而削弱那种自然的精神气度和画家个人的人文精神气度,这点特别可贵。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杨松林是带有学者气质的油画家。他的自然观是东方的、中国的,他用的武器是西方的,这很符合东道西器的美学意识、美学概念。另外杨先生的画既保留了南方人的雅隽的格调,又具有北方的敦厚与劲健,同时又画得非常自由。
·殷双喜(《美术研究》编辑部编辑、艺术评论家)
他的画可以说是一种大器晚成的格局,很有中央美院出来的大家气,品味高、正。体现了一种敦厚、儒雅的格调,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的。
·贾方舟(艺术评论家、油画家)
这个展览虽只是油画风景,但比较系统,其间22年的跨度,70年代未、80年代初就已经画出一批很精彩的作品,即使拿出现在来看,都是无可挑剔的。他的这些作品在年轻人的写生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邓平祥(艺术评论家、油画家)
这些年不断看到他的作品,其中《毕业答辩》传达了时代的气息,在表现人物上,他有某种敏感。这次看到他那么大量的风景,给我一种冲击!我们的油画如果没能在某一学科领域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投进去,是不会达到特别精深和特别阔大的一种格局的。从他的风景画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指向,即从文化与哲学层面上有对自然界的发现。
·孙滋溪(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他的画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画的是客体,但表现的是主体。是传达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可以说那就是画的杨松林先生的自我。
·张钦若(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20年中在他心中一直憋着一股劲,就是总有一天我杨松林要开始爆发!在心灵深处来一个大爆发。今天看了展览,给我的感觉是他开始了!
·尚扬(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首都师大教授)
从他的作品中我感觉最深的是松林的画是画自己的心迹,这种画最感人的地方就是真诚。在艺术上,他有自己的主张,这在他的画上也体现出松林全面的修养。我们可以期待他大器晚成的实现。
·杭间(《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教授)
我从杨先生作品中看不到那种动摇和彷徨。从其人格、人品、为人、艺术修养上说明他思想的一致性和坚定性,能够坚持一种思想的艺术家,我是非常尊敬的。
·潘世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我注意到80年代一些小画在色彩和意境上有很多精彩微妙打动人的地方,90年代后期他完全上了暴雨式的爆发的前奏,会搞出一些惊人之作。他完全可以画出很有气魄很有深度、更能打动人的东西来!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评论家)
他对艺术的追求在品味上上了一个台阶,品味特别正,特别高。杨先生的画90%的是画面没有一个人,这是与他的心灵直接相关的一个世界,这种无人之境,实际上是他的有我之境的一种绝妙的表达。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
艺术创作对画家来说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作品中寄托了他对人生、对自然、对油画艺术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徐恩存(《美术观察》美术栏目主持、研究员)
杨先生的作品,我觉得还是“无法之法”、“无道之道”、“无用之用”、“无序之序”,应该说是在这么一个关系中去建立自己的语言秩序,包括风格追求、艺术思想。
·罗尔纯(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展览拿出这么多作品,很多画中借鉴了一些中国传统技法的尝试,很有情趣,并且是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在风景美的方面,他是把自然美更明确更提炼地表现出来。他的大画中有博大的气势,我很喜欢。
·李骏(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
松林不光是一个组织教育方面的人才,他在各方面都有很好的修养,很多东西是从国画方面的修养所得到的启发。这个展览证实他的“60岁起步”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胡孟炎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原收藏部主任)
西洋画重科学,中国画重哲学,杨先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吸收了中国画的长处,又保持了油画的特点。
·张志民(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国画家)
杨先生很谦虚地说60岁起步,实际上他一直没有放下在艺术上的探索。尽管他工作很繁忙,尽管社会上有各种现象对艺术的干扰,但在他心中那块没有被污染的绿地一直在保留着。他的艺术高潮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