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匠自得为高” —陈和西风景油画探析
2021-07-14

  曾彬 湖南师范大学

 

摘要:  艺术语言的形成总是需要艺术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心匠自得为高”,艺术家不仅画他们所看到的东西,也画他们所感受到的东西陈和西的风景油画充满意蕴、风格鲜明饱含情感、直击心灵,他的作品融入了他对自然风景独到的感受理解,是其艺术素养和人格修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陈和西 风景油画 底色作画 写生与创作

 

艺术史常常被描述为一系列不同风格更迭变换的故事,而艺术家,则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艺术家要始终不停地思考、探索、实践,踏踏实实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惟有如此,艺术才能够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对于陈和西来说,风景油画就是其寻找价值定位、构建心灵世界、探索技法语言的一个载体。“笔墨当随时代”,陈和西的风景油画植根于本土技法语言的探索,也融入了当代的人文精神,其赋予个性化的艺术图示也以其强烈的识别性而备受关注。

    

 

   、写生—自我心灵与所观物象对话交流的过程

 

艺术作品不是镜子,然而又像镜子一样通过某种“特质”反观我们所感知的自然。古往今来,无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对于获取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锤炼绘画语言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风景画家陈和西来说,写生于其艺术探索,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已然成为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一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写生”的理解与定位不同,写生的意义与价值也不尽相同。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盛行的一段时期,许多画者更倾向于室内创作,亦或用照片替代日常写生,对此,陈和西有着不同的体会,在他看来,写生的魅力往往缘于其所面对的鲜活之物,这种“鲜活”是室内创作难以编造的,也是“照片写生”所难以启示的。写生是画家始终需要坚守的。

 

古人云:“登山、观海即看真山真水,不亲眼目睹山水气象,便不能得山水之性情,不得山水之性情,便无画家性情,如此而往,便不可使绘画作品获得气韵生动的境界”,写生面对自然物象,实际上是自我心灵与所观物象对话交流的一个过程。外出写生并非娱乐,它需要画者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里去体察感悟。陈和西每到一处,都不急于作画,而是花上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在作画之前,他又是走走停停、思索再三,直到找到“心动”的元素,进而初步构思,才开始下笔。自然界中的生机之物,陈和西总是毫不犹豫地抓住它,摇曳的花草、闲适的人群、嬉闹的小狗、耕耘的农夫,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却极易被忽视的景色经常出现在他的画面中。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悠然,亲切熟悉。

 

陈和西乐于写生,但绝不盲从。写生面对自然,“写胸中之山、抒胸中之意”,在写生中,陈和西经常运用自我提炼的语言形式去把握自然对象,对画面进行较为大胆的主观处理。譬如在处理物象形态时,他更多的不是去关注物象的明暗、光影以及结构之间的细微塑造,而是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一种类似剪影式的方法对物象进行归纳概括,借助物象之间的疏密安排、综合穿插、主次搭配等方式呈现景色的生动气韵和优美节奏。譬如在经营画面色彩时,他更多的不是着眼于对象的固有色,而是色块与色块之间微妙的关系、韵律、节奏。在他的画笔下,赋予变化的灰色面也从形体中游离出来,成为一些表现性元素。譬如在画面布局上,他以色造型,发挥色彩与线条本身的张力对物象进行抒发,注重画面的虚实关系和色彩冷暖之间的微妙对比,将线的造型功能和表现功能合二为一,借以营造安静而优雅的意境。

 

陈和西似乎并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而是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格神韵,他的作品既不是被动地去描摹对象,也不是随意的主观创作。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曾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陈和西的写生实际上是建立在直接体会的基础之上,自我生命情调与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一个过程。

 

 、底色作画-技法语言层面的突破

 

英国评论家理查兹曾说:“一个诗人的创作不仅仅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也来源于他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对于绘画也是如此,题材的选择固然反映出画者的审美好尚,技法语言也同时反映了他的价值选择。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陈和西致力于油画底面色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写生创作中,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其作品也以其强烈的识别性而备受关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西方传统绘画中常见的一种绘画方式,陈和西在底色的制作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突破:首先,传统底色制作多以一种“肥盖瘦”的方式,即先从较薄的颜色开始绘制,颜色的覆盖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薄施到厚涂的方式。陈和西反而为之,采用的是一种“瘦盖肥”的方式,即利用油性不同和油色分离原理,首先用相对较浓的调色油调和色彩绘制第一遍颜色,在其未干之前,再用较为稀释的松节油调和色彩进行泼洒。在此基础上,底色呈现出斑点状光圈和龟裂效果。其次是色层的探索。陈和西的底色制作受西方色彩表现的影响,也建立在中方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其一他注重底色的“韵”,相比传统底色,陈和西的底色在整体上赋予变化,色是有层次和而透气的。其二陈和西的底色多为灰色调。灰色所游离出的温文尔雅往往更契合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当然,陈和西对底色作画的演绎与他的艺术理念和写生感受是一脉相承的,与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也是分不开的。在写生过程中,底色的运用是有选择性的,底色所呈现的偶然性也是可支配的。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活是底色作画的源泉,自我个人修养是底色作画的保障,没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是很难经营好底色的,对底色的运用往往陷入了其“表”而忽视了其“里”,甚至适得其反,很难达到艺术的高度。当然,底色的经营并不是陈和西的终极目标,它只是绘画中的一个手段。正如陈和西所言:“底色就像我绘画中的拐杖,依靠它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更快捷。”

  

   

创作 —写生与艺术理念的延续

 

对于许多画家来说,写生停笔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写生作品的最终完成,陈和西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尽管他的写生作品从画面的效果与整体氛围上来说都趋于完善,但他仍然认为写生作品应有一个再调整再创作的过程。在陈和西看来,写生具有现场感受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但较为急性的写生也会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的完整性。现场的真实并非艺术的真实,客观的再现也并非艺术的表现。陈和西说:“在写生之余,我会依靠自己多年以来所坚持的美学理念,花费更多的时间对我的画面进行理性地思考和合理的再调整,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认为这样做能提升写生作品的品质,所以我的写生作品即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写生作品,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创作作品。”

在写生归来之后,陈和西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再创作。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主要在画面的构成和整体氛围上下功夫。首先,在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中,他融入了更多写生时的鲜活元素,他并不完全抹去写生时对自然物象的美好记录,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其它画者一样,在这一点上,陈和西总是表现得极为“挑剔”,经常是对画面的某个造型、色彩、虚实关系反复的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其次,陈和西还特别注重风景所呈现的独特性与时代性,这一点主要集中在他对人文风景的描绘上:如人物的动态、穿饰,房屋的地域特征等等。在陈和西的画面中,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着装,他们或交谈、或休憩、或游玩、或劳作,动与静相互呼应,人与景巧妙交融。除此之外,陈和西还特别注重画面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如为了更好地表达南方品格和南方情怀,他会根据画面的情节需要添加一些小舟、渔民;为了丰富作品的内涵,他也会在画面中添加一些该方面的绘画元素,如农夫、雅士、猫狗等。陈和西的每一张作品,几乎都可以当做一个故事来读,或者更确切的说,他的每一张画都给观者呈现了一份美的意境。

当然,在画室再创作过程中,陈和西也不可避免地把原本较好的写生作品改坏甚至毁掉,但他却依然乐此不疲,在他看来,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为下次成功积累经验,只要有突破自我的可能性,画者就应该迎难而上。

结语

艺术家倾向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观看世界,在艺术的追求上,对于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他们总是乐于去探索发现,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在风景油画地探索上,陈和西走得很坚定,他说“我学习风景画已有二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不管是成功或是失败都没有改变我对风景画的热爱和追求。”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挚爱,其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尝试,对本我绘画精神的不断追求与完善,对自我创作的否定再否定,我们才能欣赏到他那一幅又一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本文系2016湖南省科研创新课题《湖南油画风景中的楚文化》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2016B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