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一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二)
2021-05-05






油画家与黄河

孙建平



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华始祖黄帝氏族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之根,孕育着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周边发生的人文故事更是层出不穷,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黄河源起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河南、山东。地形地貌丰富多彩,黄河的魅力无穷,虽然黄河并没有南方江河的那种雄伟、险峻,缺少秀丽、幽雅,但是它在荒芜、贫瘠中体现着坚韧、勤劳,在汹涌、雄浑中显现着倔强、刚烈 。黄河已经成为象征民族奋进的符号,一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多少画家们在黄河周边以及附近的黄土高原上寻寻觅觅。不同观念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画家已经形成一种自发的责任感,凭借政治热情在搜寻一点一滴的“圣地”遗迹;有的画家则关注黄河流域的人文风俗,民众的疾苦;有的画家在寻找个人与黄河的情感关联,黄河的狂奔与平缓、清秀与苦涩,都能成为画家要表现的感觉对应物而产生表达主观情感的作品。总之,不同观念的艺术家在这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价值点而产生成功的力作。


吴作人 三门峡 117X150 1956


艾中信  夜渡黄河 142X340


吕斯百 又一条桥通过黄河 60.5X73.5 1957


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40年代,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很多的充满理想的油画家借机来到西部寻根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深厚”,也体验了西部国土的浩瀚与荒凉。 吴作人深入大西北荒漠敦煌的艺术考察和藏区的生活体验,成为其艺术生活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使他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受到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的洗礼。1956 吴作人创作了《三门峡》 。同时代的油画家艾中信画了很多关于黄河的历史画,东渡黄河,夜渡黄河等  吕斯百在新中国成立后,远赴兰州,筹建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在西北的七年,吕斯百作为我国西北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身体力行,为中国西北的美术教育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喜欢画乡土题材,可以说是最早的“乡土画家”同时,他工作生活在黄河边,先后创作出了黄河风光的油画作品《兰州握桥》和《又一条新桥通过黄河》。 


罗工柳 大河西岸 33X22 1962


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个提出“写意油画”的罗工柳早在建国初期就对当时国内流行的苏式油画提出"繁、满、实、抠、腻、死、板"的尖锐批评,并极力主张从传统写意中国画中汲取养分,以改造苏式油画。他在1962年画了《大河西岸》 来进行他的油画本土化实践。


杜健 激流中前进 197X290 1993


1962年,参加罗工柳油画训练班的杜健创作了《黄河激流》。为此,画家曾先后到山西、陕西等险急河段的黄河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这件作品虽原作遭损毁,但艺术家的“黄河情结”初心未改,多年来,艺术家对于黄河精神的强烈情感。几十年来沉潜专注,反复探索,直到展览此刻仍处于创作过程中。真是名正言顺的“不息的黄河”,令人感叹不已。


钟涵 河上晌午 29X43


同是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毕业的钟涵。自从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就不断地来黄河寻找题材,他画了多幅以黄河为背景的作品,如《东渡黄河》《黄河初醒》《黄河夜话》等。


林岗 黄河两岸 30X43.5 1965


还在1965年,林岗画了《黄河两岸》《静静的黄河》。他的黄河比较抒情。此后在晚年的正是写生的实践和生活的体验中,努力探讨以意象化的造型和表现性的笔触,逐步演化成抽象创作中具有力量和速度的笔法。画面中丰富、浑厚的色彩层次和结构严谨的抽象构图,促成了他具有个人特色的叙事性抽象语言的形成。


靳之林 乾坤湾残雪 73X54 2005


靳之林在1959年为创作历史画来到陕北,从此也与黄河黄土结下不解之缘。黄河成为他最喜爱的主题,仅仅乾坤湾就画了一百多幅,他还擅长黄河的雪景,越到晚年,他画的也就越潇洒放松, 有些作品,早已经摆脱了一般的对景写生,“观物取象”,而是一种凝结了自己主观感受的“心象”。可以说,他是以黄河题材写生最多的画家。


陈逸飞 黄河颂 142X195 1972


1972年,还是文革期间,年方二十五、六岁上海创作组的陈逸飞接到了组织分配的一个政治任务创作《黄河颂》,正是血气方刚、梦想成真的年纪,几乎一气画出了这件巨幅宽银幕式油画《黄河颂》。一个红军战士,站在山巅,笑傲山河。他的脚下,画上一行斜飞南行的大雁。“我自以为很美,既英雄又浪漫。”这画给陈逸飞在上海乃至全国美术界博得了声誉。



王天德 香炉寺 40X53 1985


改革开放后,油画家和黄河的关系更近了,故事更多了。


刘健健 不尽黄河千古流 1979


1979年,在全国的第二届青年美展上,陕西的刘健健展出了他的作品《不尽黄河千古流》。


 朱乃正 青海长云178X145 1980


1980年,在青海流放了21年后的朱乃正,被母校召回任教,他登上黄河上游的松巴峡,心潮澎湃,蓦然回首 惊望白云冲天,创作了《青海长云》。2010年他又创作了《黄河之水天上来》。


尚杨 黄河船夫 140X385 1981


尚杨 爷爷的河 100X150 1984 


80年代,“乡土绘画”兴起, 油画家已经没有了题材决定论的包袱,他们自觉地来到大自然中,重新寻找被压抑多年的“感觉”。1981年开始,尚杨怀着一颗“敬畏之心”,顺从一种“寻根意识”,四次来到陕北高原,黄河以及周边那壮丽的人文景观给了尚杨以巨大的刺激,他创作了《黄河船夫》《黄河五月》《爷爷的河》等作品,这些作品以其表现的造型、简约的色彩和的空灵的意境,打破了“概念化”的创作模式,获得成功。


丁方 现实与永恒的一瞬 160X260 1991


丁方也是80年代沉浸在乡土绘画的艺术家。他��着力于在黄河以及黄土高原中挖掘一种“精神性”,在丁方的画作中,人与自然的融合,具有某种“天人合一”  的永恒意味。旷远空阔的群山,清晰而厚重,显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崇高景观。


戴士和 黄河-正午34X34 1985


戴士和、丁一林等结伴来朝圣黄河80年代专程来黄河写生。1985年戴士和画了《黄河-碛口》《黄河-正午》(毕业创作也是黄河)。1985年所作《黄河·碛口》、《黄河·正午》等,这一批幅面不大的小画让人们感到耳目一新,也隐约显出戴士和绘画语言的基本特色。


马树青 黄河嫁女1985


1985年马树青在陕西、山西黄河边上体验生活,创作了第一幅油画《嫁女》,而且作为优秀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评为优秀作品在美术馆展出。


 李松石 黄河壶口 69X120  1983


王昌楷 黄水谣 52X64 1993


高泉 中华魂 146X113 1998


80年代,很多中青年画家用风景画来进行语言的变革实验,从大一统的写实模式蜕变。1983年李松石画《黄河壶口》壶口1985年。参加过博巴训练班的王天德,画了《香炉寺》,之后的王昌楷画了《黄水谣》,高泉画了《壶口》。


段正渠 黄河 150X180 2003


段正渠可以说是以黄河为题创作最多的当代画家。1987年去黄河的黄土高原的风土民情,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画着古老的黄河的新的感悟。不无苦涩但温馨、更多挖掘人文历史,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陕北高原成为段正渠激情和创作的渴望。正渠近年创作,仍然围绕北方黄土高原的人和自然展开。他从人物肖像、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几个不同方面,对北方大地的精神气质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开掘。我们在这些作品里可以感受到画家面对他所钟情的人与土地时的心灵悸动。他以单纯而强烈的手法传达山乡男女的粗犷和率真,以及在粗犷率真中透露的丰富人情。近年的《黄河》则“诉说的是一种生命意义的‘活’的动态,是在激流中搏击的亢奋,是一种力的美,刚毅的美。”还有他的同道段建伟也是不断地演绎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忻东旺 大河情 64.5X81 1992


王胜利 黄河谣 80X100 1996


1993年忻东旺创作了一幅风情画《大河情》,家在黄河边长大的白羽平和张俊明也都画过有关黄河的作品,1996年,王胜利画了《黄河谣》。


孙景波 黄河古道 河源系列之二 200X200 2012


新世纪前后,2000年一年多的时间中,中央美院的杜健、孙景波带领学生“社会实践”,两次进出西北,来到宁夏、甘肃、青海、内蒙、陕西等地考察写生。孙景波的对于黄河的写生也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东方文化内涵联系起来,构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孙景波在谈及他的作品 《河源系列》时提到,他的风景创作中潜藏着“中国山水”的魂脉,是“中国山水”对“中国画家”情有独钟的启示。


王克举 黄河  2019


王克举从2016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开始了纵横大河上下、万里写生的旅程。从青海黄河源到黄河入海口,从2016年到2019年历时4年,他独立完成了长达160米的油画长卷《黄河》。正如画家自述:“我把画黄河看成我艺术生命中的一座丰碑,我要用画笔一笔笔把它给堆积起来,使其厚重丰满。画黄河不仅仅是画黄河本身,更是表达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也是一个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画家对祖国母亲、对自己的民族的崇高的敬意!”并且举办了“中国根 黄河魂”写生展览。


段建伟 黄河 80X100 2006


张俊明 黄河乾坤湾 50X70 2007


白羽平 醉金秋130X180 2014


还在2017年2月,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策划了“天下黄河”的写生活动。之后的四年中,几乎有几百名油画家参与了沿黄写生活动。这个活动既让中国的画家从黄河的源头到入海口的各个角度见识了黄河的各个角度的多彩壮美。


 因为笔者的资料多是从画册及杂志中搜集,所以难免会挂一漏万,还望多多指正。

       




孙建平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