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油画 百年文脉——看看一百年来“写意”先驱们的画面
2021-02-06

写意油画 百年文脉

——看看一百年来“写意”先驱们的画面

 

曾几何时,那些不愿蜷伏在大一统写实单一模式的一言堂的第三代、第四代的中国油画人,他们走出那千人一面令人窒息的殿堂,走过那千军万马拥挤不堪的独木桥,久经周折,走到一起,他们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最后扯起了“写生、写意”的大旗,到处写生,不断展览。从南到北,从东向西,“雪球”越滚越大,至今,油画的“写意油画”的溪流已经汇合壮大,越来越汹涌奔腾,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大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写意油画”的概念已经人人皆知,并逐步为世人理解和接受。这些“写意”画家摆脱了一种令人厌倦单一贫瘠的绘画模式,展现了丰富多彩“多元并存”的绘画形态,令人耳目一新。

而当我们打开中国油画传入和发展的历史时,就会发现当今的画家的“写意”探索,不是凭空突兀而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志于“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的油画先驱们的画面上,就已经出现了诸多的与其相似的探索和实验。难怪我们有些同仁感叹:“我们走了这么多弯路、费了这么大劲,原来才走到前辈当年走过的地方。”

这个答案是确实的,也发人深思。了解到“西画东渐”史后知道,在西洋画进入中国后的“洋画运动”中最为活跃的“新派”,可以说就是现在活跃着的“写意油画”学派的前身。在百年前传进西洋油画时,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蔡元培的中西融合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即明确主张中国美术要走“中西融合”之路。而当时中国的油画先驱们面对现代主义正如火如荼的西方画坛的客观存在,就自然而然地分为两种态度——或喜欢古典写实“正宗”的“写实派”,或喜欢现代表现性绘画的“新派”。也就是“写实”、“写意”(当时称为新派画)两大支流。一是徐悲鸿提倡的“西方传统”中国传统融合的“写实派”;一个是林风眠代表的“西方现代”与 中国传统融合的“新派”。其实,从西画传进中国后,无论正统的“写实派”和边缘的“新派”,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他们基本都是秉承一个文化理想,就是“让西方的西洋画——经过消化、融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血液”。由于时局发展或意识形态的干扰,这两大支流或分或合,或远或近,或枯或荣。两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根据,都有一批忠实的实践者,在中国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最终基本是“殊路同归”,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写意油画一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他不同时期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由于1950年代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华丽转身为苏派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成为主流而一统天下。而林风眠的“新派”则一直处于边缘,甚至转入“潜流”日趋衰落,奄奄一息。“写意油画”尽管不那么坦顺,但一直还在漠视中坚守,强压下挣扎,才得以延续下来。几乎历经了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19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断了半个世纪后,注重形式语言探索的“新派”才因为气候缓和而死灰复燃”,打起“写意油画”旗号而涅槃重生。之间间隔了半个世纪之多,不可谓不坎坷、不悲壮。所以,写意油画的兴起也长期被压制、被漠视的反拨。看了一百年前中国写意先驱的道路 坎坷崎岖、悲壮的史诗,文脉不由得对那些处于逆境而不屈不挠地地坚持探索的写意先驱们产生深深的敬意。

现在,尽管写意油画发展的形势大好,但我们应该知道这还仅仅是开始,我们写意油画仍在历史断层的此端,我们还需擎起“写意精神”的大旗,衔接中国油画的昨天与前天,确认我们自己的真实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去完成先驱们的没有实现的文化理想相信,鲁迅所说的,用“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灵魂” 的写意油画终究会到来! 

                                      孙建平

20210204




1李铁夫(1869 -1952)

李铁夫 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8岁入乡间私塾,1887年,16岁的李铁夫随叔父远渡重洋到国外求学。李铁夫先到了美国旧金山,后转入加拿大,打工之余自习绘画。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12年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李铁夫掌握了西方现实主义的精湛技艺,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约翰·萨金特一起进行油画与水彩画研究,并学习雕塑。李铁夫到纽约后,油画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在春季沙龙等大展上屡获大奖。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艺术造诣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约翰·萨金特称他的油画“设色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 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被誉为中国油画里程碑式人物。李铁夫的创作从时间上分为国外与国内两个时期,都有着折中的特点。国外时期,他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选择了结合西方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的折中道路。表现在:他在国外时期的油画创作偏于古典主义,但水彩画却具有明显印象派风格;他的油画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又有印象派的一些技法特点。他在回国后的创作中,开创性地把纯正的西方艺术语言与中国书画创作的精神追求和创作元素相结合,创造了“中国油画”的新模式。



李铁夫 盘中鱼布面油彩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