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批评家邓平祥做了:写意油画和人的主题表达学术分享。
这其实并非问题的全部。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有很多油画家正在进行着以人物主题的创作和探索,如果进一步地考察, 我们发现这个油画风景的写生实践活动,在艺术表达上的成果正在渗透并显现在人物主题的油
画语言表达和创作上了,这一点尤其体现一些代表性的油画身上,他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油画 人物主题探索和创作,并都有令人注目的成果,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西方经典油画在人物主题
表达上的语言范式,而试图走出一条和母土文化和环境相融合和协调的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这 个探索就似必碰到一个问题:——中国现当代油画的人物主题是一个精神文化法则问题,还是
一个形式法则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首先应从传统中国艺术(系指以写意文人画为 正宗的元明清时代)去寻找解答。 首先“写意”作为中国文人画的概念,特别是元明清时期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概念,虽然
这个时期也有少数画家以人物为主题,但说到正宗和最高成就者还要推到山水画和花鸟画。那 么需要追问的是:作为人的艺术,人的主题表达为什么被边缘化了?对于这个问题著名作家和
文学评论家李长之先生在其名著《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论析非常使人信服。李长之认为:
中国画,对于人物,是居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是视为畏途。
顾恺之曰:画人最难。——唐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画人物最为难工,虽得其形似,则往往乏韵——《宣和画谱》
人物于画最为难工,盖拘于形似位置,则失神韵气象。——元 ∙ 汤昱《画论》
李长之先生同时还列出了人物主题画在宋元后渐次衰微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物画主题是“不 入雅鉴的”,也就是不合士大夫的美感的;是和士大夫的精神相反的,乃在根本上,人物等对
象和士大夫的精神没有契合之点,等。
李长之先生还指出:是一种“用具”的问题,亦即士大夫作画的用具,就是士大夫书法用具…… 人物画等,则不只是书法的用具——笔墨运用纯熟就能了事的,既不必需,又难,当然躲开了。
李长之先生认为:对象、主观,三者互相关联的,因此中国画遂似山水画为正宗,人物画 就自然地被边缘化了。
李长之先生的分析非常透彻道出了人物画主题表达在传统中国画受到轻视的原因,从而使 今天的“写意油画”的人物画课题探索和创造多了一个文化精神上的动力因素。
其实,上溯到将油画艺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和五十年代在前苏联留学的油画家, 他们主攻的油画课题都是人物的主题,这是既与西方和俄罗斯油画艺术以人主题为主导的艺术
史相符,又与中国画人的主题的憾缺是切合的、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油画艺术中的人的主题 表达的两个方面——精神的向度和语言的丰富性及精湛性,仍然是中国油画未境的课题,具体
到当前的写意油画的探索和创造无论从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角度看都是如此。
当代写意油画的人物主题表达的流变追溯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先是由西方后现代主义演 化出来的表现主义旨在强调人的精神自主性和自由度,这是一种梵高加塞尚的双重变奏。当然作为中国九十年代特有的表现主义艺术(主要是油画)在中国兴起并成为热门,应该是顺理成
章的。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奇迹所催生的新的文化焦虑和反思,使表现主义的 艺术热潮发生了悄然的转型,从而出现了一个“写意油画”的潮流。在这个影响广泛的“艺术
运动”之中,笔者注意到很多在“表现主义”潮流代表性画家都很有热情地投入到“风景写生” 热潮之中,这其中很多有心的画家的用意“并非山水之中”而在于油画语言方式的探索和训练。
油画家在写生的状况中领悟到了写意文人水墨画的兴味和方法论,尤其是传统山水画大师在山水 画表达境界“对象、用具、主观”(李长之先生语)三者的玄妙神奇关系,于是在油画写生中的“写 意”真谛,尤其是油画的笔法、用色、构成等,就形而上的跟自然造化和主观化为一体了。
近年写意人物主题作品的表达的拓进呈现出新的格局和形态,从学术归纳发角度看大致是两 个向度:
第一、个人性基础上的多样性。个人性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前提,由个人性逻辑发展出来的 多样性,首先是合乎艺术的“真”的美学原则的,这同时又是一种基于感性的真。
第二、这些作品一般是非常偏重于语言形式的独立性品质的,现当代艺术的推重语言形式(包 括图式)的创造和新颖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当代艺术同时是一个形
式观念主义的运动。
所以,由于上述两个向度的探索及其成果,人们就会发现近些年所出现的写意性人物表达 的艺术家基本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态和语言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不但是题材内容的分
际,同时也是语言形式内容的分际,并且从特定意义上说,他们更重后者。
从下文对一些代表性长于写意人物主题表达画家的个案简要分析,相信对于印证上述结论 是有说服力的。
本书编辑者孙建平先生将当前写意人物主题创作归纳为:
——传神造意、画之至要、人的精神、画者生命;
——舍形求势、气韵贯通,激情抒发,凸显语言;
——精神担当、关注苍生、达意抒怀,画为心志;
三个方面,概括得恰当,我也试图以自己方法作一个归纳,终于感觉还是不如孙先生的切合, 就不妨挪用之。
在“传神篇:以形写神,力攫尔魂,凝缩感觉,直追内心”这一归类,画册刊选了戴士和、 忻东旺等二十位很具有代表性画家,综观这些画家的学术特征,最为突出的是感觉他们在注重
题材内容的同时,将绘画内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地位。他们首先赋予了感觉以精神的价值,
这就是康德的“精神感觉”的境地了。这样,官能感觉的感性材料,就成为了和艺术家精神气 质和文化涵养化合了,于是艺术就真正地成为了“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的艺术形态了,这就是
造型艺术的本质,用当代的艺术批评话语说:也就是视觉艺术的本质。
在“写韵篇:关注画面 激情抒写 舍形求势 气韵贯通”的编选画家中,编者选编了阎平、陈 淑霞等二十位画家,分析这些画家,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他们一批置力探索和创造个人语言形式(包
括图式)的独立美学价值是他们为艺术的目标,置于题材他们似乎并不特别在意,所谓“画什 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这句近些年流行画坛的话,对于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很有帮助。
当然,这或许有“形式主义”之嫌,但他们奉为圭皋的是——一部艺术史,事实上就是语言形 式的演化史。
第三种类型“达意篇:心怀悲悯 关注苍生 达意抒怀 画为心声”编者选编了段正渠、俞晓夫 等二十二位画家,这些画家在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现实关注、社会诉求,以及在深层精神文化 上对人性内容的直觉把握,这一切贯穿了他们作品的表达主题,从而使他们作品充满着道义诉
求和悲剧的情蕴,表征着时代的良知和可贵的道义力量。